时间段
内容(可根据自身调整)
核心逻辑
7:00-7:30
起床 + 吃早餐(别省!)
给身体 “启动时间”
7:30-9:00
背英语单词 / 做阅读
早上记忆力最好,专攻记诵
9:00-11:30
学专业课 / 数学
上午逻辑思维强,啃硬骨头
11:30-14:00
午餐 + 午休(建议睡 20-30 分钟)
下午容易犯困,短休补精力
14:00-17:00
继续专业课 / 数学(刷题为主)
下午适合动手练题
17:00-19:00
晚餐 + 散步 / 拉伸
别久坐!动一动脑子更清醒
19:00-21:00
学政治(看课 + 刷题)
晚上适合理解性记忆
21:00-22:00
复盘当天内容 + 列次日计划
避免 “学了啥全忘”
22:00-23:00
洗漱 + 放松(别刷手机!)
给大脑 “降温”,准备入睡
有个上岸学姐的小技巧特别实用:把学习时间和考研考试时间 “绑定”。比如考研时,上午考政治 / 数学,下午考英语 / 专业课,那平时就尽量上午学政治 / 数学,下午学英语 / 专业课,让大脑养成 “到点就兴奋” 的习惯。
去年有个学弟,一开始下午学数学,总觉得昏昏沉沉,后来改成上午学数学,下午学英语,不仅做题速度变快了,正确率也提了不少。
真实考研人作息大公开!没人能 “复制粘贴” 成功
光说理论太飘,咱们来听听不同身份的考研人,到底每天学多久,怎么学的 ——
👉 应届生 A:“课程太多,每天 4-5 小时也能高效推进”
“我本科专业课每周有 8 节课,白天基本被占满,只能靠碎片时间和晚上学。课间 10 分钟背 5 个单词,午休前看 1 篇英语阅读,晚上 7 点到 10 点泡图书馆,主攻专业课和数学。周末没课就全天学,大概 8 小时。”
她的秘诀是:用 “清单法” 抓重点,每天睡前列 3 件 “必须完成的事”(比如 “背 50 个单词 + 做 1 套数学真题 + 复习 2 章专业课”),完成就收工,不跟别人比时长,只跟自己比 “进度条”。
👉 二战生 B:“每天 8-10 小时,但绝不硬熬”
“二战在家备考,时间相对自由,但我给自己定了‘死规矩’:晚上 11 点前必须停,早上 8 点再开始。每天学 8-10 小时,但中间会穿插休息,比如学 1 小时专业课,就站起来跳 10 分钟操,或者跟家人聊会儿天。”
他踩过的坑特别值得借鉴:“一战时总逼自己学到 12 点,结果白天效率极低,一道数学题能磨半小时。现在宁愿少学 1 小时,也要保证脑子清醒,反而进度更快了。”
👉 在职考生 C:“每天 3-4 小时,周末是‘黄金冲刺期’”
“每天早上 6 点起床,学 1 小时英语(背单词 + 看语法),晚上 8 点到 10 点学专业课,周末两天全天泡图书馆,从早上 9 点学到下午 5 点,中间留 1 小时吃饭休息。”
她的经验是:“在职考研别贪多,抓住‘整块时间’和‘碎片时间’的区别 —— 早上和晚上适合深度学习,通勤时就用手机刷政治选择题、听英语听力,积少成多也很可观。”
最后说句大实话:别被 “时长焦虑” 困住
看了这么多案例,你会发现:考研没有 “标准时长”,有人每天学 6 小时上岸,也有人学 10 小时落榜,关键看 “有效学习时间”。
给 26 考研的宝子们 3 个小建议:
别盲目跟风:看到别人学 10 小时就慌?先算算自己每天 “真正专注” 的时间有多久,把玩手机、发呆的时间去掉,可能你比想象中更努力。
:看到别人学 10 小时就慌?先算算自己每天 “真正专注” 的时间有多久,把玩手机、发呆的时间去掉,可能你比想象中更努力。
定期 “复盘”:每周花 10 分钟想想:“这一周哪些时间效率最高?哪些时间段总走神?” 然后调整作息,比如早上效率高就多安排记诵内容,下午容易困就多做题。
:每周花 10 分钟想想:“这一周哪些时间效率最高?哪些时间段总走神?” 然后调整作息,比如早上效率高就多安排记诵内容,下午容易困就多做题。
接受 “不完美”:偶尔某天状态差,学不进去怎么办?别自责,索性休息半天,看看电影、散散步,调整好状态再重新出发。考研是场持久战,偶尔 “放慢脚步”,才能走得更远。
:偶尔某天状态差,学不进去怎么办?别自责,索性休息半天,看看电影、散散步,调整好状态再重新出发。考研是场持久战,偶尔 “放慢脚步”,才能走得更远。
最后想跟大家说:考研不是 “比谁更能熬”,而是 “比谁更会学”。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每天进步一点点,你就已经赢过很多人了!加油,26 考研人,咱们岸上见!
点个“赞”,必上岸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