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尸的墓内随葬品极其简单,除随身穿戴外,仅在头部放了一个和扁筐材料一样的小提篓,手臂处放了一把木制梳。
这具干尸经测定,属于欧罗巴人种,年龄约在40至45岁之间,生前身高约155.8厘米,是一个强壮的中年妇女。
鉴定显示:这具被称为“楼兰美女”的干尸,和楼兰没有关系,她生存的年代距今已3800多年,楼兰国出现时,她已经死去了2000多年。“楼兰美女”仅是当时人们借助古尸所属地,赋予她的美誉。
近4000年前古楼兰人就会捻线织布
考古人员通过对这具干尸的研究,描述出一幅古楼兰人的生活图景。
大约在近4000年前,罗布泊地区生活着一支原始欧罗巴人种,他们使用火和石器、木器,有原始的畜牧业,依靠捕猎飞禽走兽为生,他们会处理羊毛,粗捻毛线,编织毛布,但毛布很粗糙,有点像“麻袋片”。
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令众多学者大跌眼镜的现象:在古尸的头发根部、眉毛等处,藏有大量的虱子和虱卵的“干尸”,还有一只臭虫。虱子、虱卵的形体非常完整,虱子的触毛清晰可见,这在寄生虫学史上实属罕见的一例。
寄生于人体的虱子,人死后尸体冰凉,寄生虫就会离开,而在这具尸体上,这些虱子居然对它们的主人“依依不舍”,与古尸相伴了近4000年,这个现象至今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。
“楼兰美女”并非自然干尸?
考古人员对沉睡沙海3800年而保存完好的“楼兰美女”,最早提出的是自然干尸的论断。
考古人员分析,“楼兰美女”之所以保存完好,和罗布泊气候干旱,多热风沙,尸体来不及腐烂即已迅速脱水变干有很大的关系。另外,墓地建筑在高于地面7至8米的高台上,没有被水淹的危险,尸体上面的覆盖物为沙土、芦苇枝和红柳树枝,也利于尸体透风和水分蒸发,加之,“楼兰美女”死亡的时间在冬季,严寒的气候限制了细菌活动,避免了尸体腐败。
2001年,新疆文物专家田琳在对“楼兰美女”进行保护处理时,发现“楼兰美女”身上涂有很薄的蛋白质类涂敷物,于是,她提出“楼兰美女”并非自然干尸的论断。
截至2001年,新疆考古人员仅在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群出土的干尸上,和楼兰古城属地的干尸上(包括楼兰美女)发现了涂敷物。而吐鲁番、哈密、民丰等地出土的干尸,没有发现有涂敷物。
有专家认为,给尸体涂敷某种物质也许是葬俗。也有专家分析,可能是当时古楼兰人已经认识到通体涂敷这种物质,有利于尸体长期保存。这种做法与埃及人精细处理干尸的方式有某些相似之处,不知道这是否说明“楼兰美女”生活的那个年代,古楼兰人已学会对人体进行技术处理,能制造出人体防腐剂一类的物质。
大事记
●1980年,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穆舜英带队,在古墓沟以东100公里的罗布泊北侧发现铁板河墓地,并发现“楼兰美女”。
●2002年12月至2005年3月,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伊第利斯·阿不都热苏勒带队,对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谷南60公里的小河墓地进行数次考察和发掘,发现了“小河公主”的女性干尸。初步推测,小河墓地年代距今约3500年至4000年。
亲历者回忆:考古充满艰辛危险
姓名:伊第利斯·阿不都热苏勒
职务: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
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古墓沟、“楼兰美女”的考察,到近些年的小河墓地考古发掘,我应该算是中外学者中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、时间最长的人之一。
和其他考古调查不同,沙漠考察不但辛苦,还充满了危险。
记得有一次,我带领16个人去楼兰遗址考察,从大本营出发的时候,原计划当天去当天回,所以,大家每人只带了一天的食物,即:一壶水、两个馕和两块巧克力。
途中,路线出现了偏差,我们在沙漠中迷路了。眼看两天过去了,我们带的食物吃完了,水也慢慢喝完了。第三天,我决定带领大家在夜间回撤,我让大家走前面,我走最后,走一段报一次数,以免有人走失。仅剩的水,我用水壶盖,一壶盖一壶盖匀给大家喝,实在受不了,就挤点牙膏给自己解渴。还好,我们当天回到了大本营。
2003年,小河墓地大规模发掘,大量的设备物资运到发掘现场前,需要有人打前站,我被选为先遣队员,负责去寻找一条在沙漠里车可通行的“路”。
那年冬天,我带领队员在沙漠里走了10天,行程达200多公里,在没有路的地方,探出一条可供沙漠车迂回行进的路线。
小河墓地发掘开始,大家又遇到了难题,由于传统的探方发掘法,在基本堆积为流沙的小河墓地可操作性非常差。我和考古队员们只好在不断地实践研究中,摸索出一套特殊发掘方法。沙漠中考古季节性还很强,每年都是秋季开始进入工地,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返回。
算起来,在小河4年的发掘中,我在沙漠中度过了3个元旦、2个春节。
来源:新疆我的家 ID:xjwodejia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刊及“圈阅”公众号观点。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于原微信号及网络,如有侵权,烦请告知,即刻删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